教授吐槽教材“挖空心思收费”:学生扫46个码付费138元

  面对的质疑和网友的声讨,华东大学校方也给出了回应。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教材的情况需要咨询教务处。而教务处工作人员则表示不负责具体业务:学生扫46个码付费138元,需要咨询教材管理中心。教材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则回应称:“我们所有的教材都符合我们学校的教材审核流程的。”但他们也表示会向领导反馈核实相关情况。

  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虽然这种做法确实存在争议,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其价值。毕竟,通过扫码支付费用,学生可以获取到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传统教材中无法涵盖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拓宽知识视野具有一定的帮助。

  10月16日,华东大学的某教授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令人的消息。他透露,自己在使用《宪》这本专业本科生重点教材时,发现书中竟然嵌入了46个二维码。起初,他以为这些二维码是为了方便学生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而设置的,但当他逐一扫码后网赚项目,却惊讶地发现每个二维码背后都需要支付3元才能解锁相关知识点。

  为了深入了解此事,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们发现,这些二维码链接转至一个名为“新形态教材网”的平台。该平台提供了一系列与教材相关的增值资源,包括文档、视频等。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图书封底处的防伪码免费访问这些资源。但如果手中的不是新书或者防伪码已被使用,则需要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资源。

  不过,更多网友还是对这种做法表示了强烈的反感和不满。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了教育的性和公平性。如果任由这种趋势蔓延下去,那么未来的教育将会变得更加商业化、功利化,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一回应并未能平息网友们的和质疑。他们认为,校方应该对此事进行彻查并给出明确的处理意见教授吐槽教材“挖空心思收费”。毕竟,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其质量和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连教材都要搞“套”收费的话,那么教育的未来将会令人担忧。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必须守护教育公平和性,任何形式的消费和变相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监管和执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在付费页面上明确提示:“由于数字化商品特殊属性,您支付成功后不支持退货退款。”这意味着,一旦学生支付了费用并发现内容不符合预期或者质量不佳时,他们将无法获得退款。

  记者随机扫码了一个二维码后发现,该链接介绍的是1982年对国家机构的。文件大小仅为19.68KB,但微信支付的价格却是3元。而该资源的观看次数已经达到了324次。这意味着,已经有数百名学生为此支付了费用。

教授吐槽教材“挖空心思收费”:学生扫46个码付费138元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二维码已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桥梁。然而,当这股潮流涌入教育领域,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知识付费与教材收费的争议。近日,华东大学一位教授在朋友圈爆料,称专业本科生使用的《宪》教材中加入了46个二维码网赚项目,而这些二维码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收费陷阱,扫一个就要支付3元。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我每一页都翻了,一页一页地数了,我核对了的,确实有46个收费点。”这位教授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时,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慨。他表示,这种行为实际上属于消费,学生在已经支付了教材费的情况下,还需要额外支付费用才能阅读这些内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这场关于教材二维码收费的争议中,我们看到了数字化时代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和挑战。虽然知识付费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将二维码嵌入教材并收费的做法却显然了教育的初衷和。

  此事一经,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网友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付费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将二维码嵌入教材并收费的做法,却让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其内容应该是公开知识付费、透明且免费的。如果连教材都要收费解锁知识点,那么教育的公平性何在?

  据该教授介绍,这本《宪》教材的定价为47.8元,但如果学生想要通过扫码获取所有知识点,则需要支付高达138元的额外费用,这几乎是教材本身价格的3倍。他坦言,自己作为老师都很难回答学生的质疑:“宪知识怎么这样贵呀?”。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知识领航者http://chwz88.cn/new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