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2 至 5 年,是生成式 AI 的时代。可能是最好的投资时间点,也是最好的创业时间点。”。
在收费模式上,AI 智能体的计费方式也在创新,从传统的月费或席位费转变为基于解决问题的数量或销售线索的产出来收费。基于数据训练的小型 AI 模型,就能实现这样的服务。
1. 人效。我在一年多前撰写的文章中强调,在中国,SaaS 公司的人效至少应达到 50 万人民币。对于初创企业,这个门槛可能稍低,但至少也要接近这个水平。美国的 SaaS 企业人效高达几十万美金。如果连 50 万人民币的标准都达不到,盈利将无从谈起。
在“2024 中国 SaaS 大会”主场峰会巅峰对话中,对话主持人崔强,与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朱啸虎、高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洪婧、靖亚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郑靖伟,就“SaaS规模化盈利”这一发展根本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话。
第一个角度是“SaaS×AI”:有一些头部 SaaS 应用正在受益于 AI 的;第二个角度,是“AI×SaaS”:原生的 AI 应用,也会用云的方式交付结果,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最近,靖亚的一个被投企业告诉我,他把公司所有员工都裁掉了。他坦诚地表示,尽管公司账户上还有一些资金,但如果继续沿着当前的方向发展,这些资金可能在一两年内就会耗尽。他选择了对自己诚实,而不是自欺欺人。
我觉得还是要两点:第一,要产品化。再困难也要产品化;第二知识付费saas,要选择客户。有些客户,比如定制化要求太高的、现金流很差的就不做了,先活下去再说。
2007 年我创立了一家广告技术公司沈阳证件制作,A 轮融资时金沙江投了我们。后来这家公司在美国上市,之后我到腾讯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进入 VC 领域。鉴于我在企业软件领域的经验,我选择了当时相对冷门的赛道,一直到现在。
第一,中国企业到了精细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之前是狂飙突进式增长,现在要向技术和创新要效率;以前我们都是“Copy to China”知识付费saas,现在需要有一批中国本土创业者,能够把我们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知识付费、AI领域里积累的最佳实践抽象出来,反向输出到全球。
To B 行业,供给出清其实也在发生,基本上都是烧钱太多了、上市无望或者回购压力较大等。坦白讲,即便在这样的下沈阳证件制作,A 股市场还是可以给到 10 到 15 倍 P/E 的估值水平。
第一长期复利:SaaS的,创业者一定要亲自算账,不要把这件事情甩给 CFO,或者其他合伙人。因为如果创业者在大账上算不对,大概率会导致战略误判,在财务亏损的上越走越远。
崔强:其实大家的观点还是不太一样。最后我们还有 5 分钟,一人一句线 年中国的企业软件创业者。
所以,我觉得在国内不要谈并购。企业如果想要谈并购,要先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不要烧钱,熬到春天真正来的时候再考虑。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比幻想并购更重要。
其实在美国市场,这也是“的”:因为这一波 AI 中,绝大部分场景还做不到 100% 的 AI,需要一部分人工服务,才能达到商业化交付的质量;国内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中国市场,本来就是只卖软件产品很难卖出价格,而卖最终的交付服务反而能够卖出价格来,而且这样用户也比较容易看出价值。
我觉得中国软件的春天,乐观一点需要五年,现实一点可能还需要十年。所以,一定要选择客户,标准化产品。我们在菲律宾投了一家 HR 软件企业,做到了 1400 万美金 ARR,全部是标准化 SaaS,而不是定制化。所以,海外优质客户有很多,如果国内没有优质客户,出海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中国 SaaS 实现规模化盈利,要产品化和选择客户;要关注人效和续费率;要耐得住寂寞,创业者一定要亲自算账,先胜后战。”。
崔强:谢谢朱总,接下来我想问 Peter(郑靖伟)、洪婧,现在你们还在专注投 To B 和 SaaS,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从企业服务行业看,有一个真实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费控报销规模化盈利只是时间问题、电子签名公司吗?其他赛道其实也是一样,一个赛道有一、二十家创业公司,数量多肯定要内卷,最终可能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盈利。
崔强:上次我和朱总电话聊天,聊到 SaaS 企业接下来会不会再有一个并购期,今天我想听听三位的看法。
现在我觉得 10 倍 P/E,或者四五倍的 ARR,是很好的投资时机点,是相对比较化的。昨天晚上辩论赛,有一句线”,这句话非常打动我。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知识领航者http://chwz88.c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