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最近几年开始养成在电子flomo做记录的习惯,并且会定期去做这方面的知识整理。使得这部分知识,无论过了多久,当自己要再找起来的时候都找到网赚。
后来在朋友发了一个有偿报酬的朋友圈以后, 有之前一些做业务认识的朋友回复了,并且愿意进行交流,最终朋友获取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这样仅花了一点小钱(几十块),就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并且回答非常高质。
那在知识星球这方面的付费有没有浪费呢?其实有的,很显然大部分付费的知识星球衰退期很快,同时回忆下来,问自己有没有帮助?其实是没有的,但是还是刚刚说的, 只有花钱并且不断做出筛选以后,才能真正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
当然也有一个知识星球,我一直在续费,每年在300左右。这个星球最大的帮助使我提升了投资方面的知识,同时下定决心去做股票投资,后来在打新和投资股票,已经回本并且有盈余;光是这一项,其实用算术的角度,我已经赚回来了,更不提其他关于职业、 生活习惯、价值观重塑的好处。
最近跟朋友聊天,朋友讲起最近对接一个新的项目,因为第一次接这类型的项目,涉及到了新的营销链和策略,初期有比较多的困惑需要解决,但身边又没有人接触。
朋友这段经历,让我突然想起知识付费这种习惯在这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习惯。一方面快速筛选出对自己,并且提供到有用的信息,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并且逐渐有越来越多人接受。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很多知识付费都会存在浪费或者无效的问题, 但是这部分的浪费,在我看来其实是有必要的。通过付费短时间积累获得大量知识,自己再做筛选,就能快速并且高效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
平常偶尔有坐地铁通勤或者出去旅游搭飞机或者高铁的时候,也可以不用再刻意搜索图书,所以这个付费的习惯也保持下来。
在平常,基于我自己善于连接人、组织的优势,我都会主动跟不同行业、或者专业性足够强的朋友组局交流想法和观点,提升双方的认知。
其实通过大量的阅读,会发现能真实用到或者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可能只有10-20%的知识对自己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前期不通过这种大量阅读其实是很难筛选出来的。
尤其是认识了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朋友以后,在做业务的时候,有一些关于公司经营、财务状况的困惑,这些朋友也能给到专业的视角来帮我解读。
这个习惯,让我了解除了自己本身互联网广告以外知识, 更是认识了不少专业以外的朋友,了解不少设计、 制造业、审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见得百分百能帮助工作,但起码到需要用到的时候,自己不会处于一个小白的状态!
朋友一开始采取在一些互联网群发出咨询的方式,但没什么人响应,即使有回复,回复也是比较空泛,没有回答到点子上。
所以那段时间的周末,我都会主动邀约有这方面背景的朋友吃饭,无论其他大厂、或者之前做过这条线的朋友,都会主动聊一聊他们之前做这块业务的经验,让自己快速补充这方面,再加上自己的琢磨和研究,用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快速上手业务了。
自己一直保持有阅读的习惯,除了定期买纸质书,因为方便性的原因,这几年看的数量和频率越来越高。
因为大量业务和产品应用的知识其实没办法并没有在书本上记录, 虽然互联网足够普及,但很多经验知识还是得通过跟不同真实有经验的人沟通才能获得。
当时我下定决心研究投资的时候,就在得到买了不少金融方面的专栏, 初期对自己概念性的知识提升非常快,甚至有一些金融知识,读金融的朋友也不清楚。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其实自己在做一些简单小额的投资时,起码不会处于很懵懂的状态。
去年我转岗,跟进新的业务线, 因为涉及到app下载方面的东西, 有大量关于归因、rta、广告投放原理等产品方面的知识需要学习, 但业务又需要尽快上手,短时间内很难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工作的几年,每年偶尔都会买一些知识星球加入,最初的想法希望借一些社群结识一些更强的人和提升自己的认知。几年下来除了一个讲计算机广告的终身群,其他群都没续费,因为发现进去以后知低成本创业项目,其实对自己的帮助并没有那么大。
当然随着认知不断提升,有些长期订阅的专栏也会淘汰。比如读书的时候就开始订阅的专栏,出来工作以后,觉得这个专栏的作者讲的东西越来越理论化,同时自己也不断在进步,专栏内容很难对自己思维或者工作有帮助,同时自己也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识付费是否有必要?,所以就没再续订了。
一开始会用ipad在微信读书阅读, 后来微信读书有会员,我果断买了会员, 虽然微信读书对比亚马逊的图书资源还是不够多,不过也能满足大部分平常的阅读。
另一个知识付费的渠道是得到。我在这方面也花了一些钱(买专栏,还有一些专题的课程)。这是一个比较快速获得知识的途径,因为很多知识都是按专题来的,所以购买起来比较快捷。
当然中间朋友也提到, 有一些人的回复其实比较水,自己最终也支付了一点报酬,但同时也快速筛选哪些朋友是懂行的。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知识领航者http://chwz88.c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