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虽远未成熟仍值得期待

  本报12月29日电(记者禹)近日,、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批准华中科技大律研究院、大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研究院、理工大学科技与研究中心成为第三批国家教育与培训。这是落实《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相关内容的重要举措。未成熟仍值得期待。

  看待知识付费,不妨一分为二。首先,作为一种快餐式的网络知识产品,知识付费走的是直接结论、答案的所谓知识传递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或许能够让人获得更多模棱两可的答案,也可能进一步降低受众对于复杂问题的认知与思考能力,甚至加剧思维惰性。如果全社会都陷入这种知识吸收体系之中,可能给社会带来认知浅薄化倾向。

  但也必须承认,一个社会的知识需求从来就是分层的。有些人可能压根就不喜欢阅读,有些人只能接受刷朋友圈,还有一些人可能有意愿阅读,但却无暇阅读大部头。而这部分人购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付费阅读产品,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若对每个人的阅读需求,都按照传统的读书人甚至学者的标准去想象,是不现实的。

  囿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至今也不是一个阅读文化浓厚的社会,这从每年传出的各个国家国民平均阅读数量就可以发现。但在快节奏的转型社会,人们相对拥有比以往更多的阅读追求,那么在普遍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未能真正养成的背景下,付费阅读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某种空位。只不过,从目前的状态来看知识付费,经历了最初的“”发展,付费阅读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内容,都走到了必须升级的口。而这,其实也是读者和市场相互“博弈”的结果。所以,对于付费阅读,既要看到乃至它的局限性和“性”,同时也不妨给予适度的宽容空间,让它有机会做得更好。一个社会拥有多元化的知识空间和阅读生态,不是坏事——尽管它还远未成熟。(朱昌俊)。

知识付费:虽远未成熟仍值得期待

  围绕知识付费的争议,自它面世后就未曾停止过。最典型的视角是,它追求的是短平快的“知识点”输出,受众接受到的只是某个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系统性的思维。甚至,它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订阅几个知识付费产品,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了。但事实可能是,它并没有解决人们的焦虑,也未能真正帮助人提高知识水平。归结到一点,知识付费的实际价值与其热度严重不相称。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跨年中所引用的一句被的巴菲特名言,让知识付费再次跃上被质疑的风口浪尖。但在另一边,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平台还在遍地开花。数据显示,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预计到2020年,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将达到235亿元。

  习总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劳模、劳动知识付费:虽远、工匠”。习总深刻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低成本创业项目

  知识付费阅读市场,目前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长远看,它的发展未尝不是一种大趋势。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重新塑造了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低成本创业项目,人们的焦虑上升,更需要寻找到一种层面的慰藉,产品化的付费阅读,可能的确是他们相对容易抓住的载体。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知识领航者http://chwz88.cn/new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