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管理者:用供应链资源拉订单,但避开竞业坑。联合伙伴孵化项目,或去大学当教授——像徐文伟那样,受聘复旦,稳稳的。
当然,这政策也有争议。有人说这是华为在优化人力成本,有人觉得是给员工的福利。但不管怎样,它逼着大家早早规划下半生。相比其他大厂的“35岁危机”,华为至少给了条明。
挑战呢?得适应从大厂到小公司的落差。华为的资源无限,小公司得自己撸袖子。但好处是自由度高,不用再卷内耗。
产业链创业特别常见。看看这些牛人:朱兴明创办汇川技术,专注工业自动化;邓泰华的智元机器人,在AI领域风生水起;史耀宏的极光云能,玩转云计算;许映童的思格新能源,聚焦光伏;陈国光的摩瓦新能源,也在能源赛道发力。这些人起点高,资本追着投。普通退休员工呢?可以从小做起,比如开家专攻华为生态的ICT解决方案公司,或者做硬件供应链的射频器件检测设备。关键资源是“菊厂圈子”——前同事网络,加上补贴(如深圳的科技人才创业政策),起步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