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红文创电商产业展厅”里,乡村新闻官的直播镜头正扫过竹编簸箕里饱满的灵芝、晶莹的蜂蜜、美味的竹笋和带着晨露的新茶——“秦皇四宝”即将飞向全国。而不远处,修缮一新的苏陶旧居在阳光下静静矗立,砖瓦间仿佛还回荡着历史的回响。
“看,这就是苏陶爷爷当年打游击的指挥部!”近,山心村党总支、村委会主任罗锦锋“金牌员”,在秦皇山根据地党史馆把游客带进时空隧道,掌声、快门声此起彼伏。谁能想到,这片曾炮火连天的险峰峻岭,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红+文旅”IP。
乡村振兴不是资源竞赛,而是方竞赛。谁能把文化译成市场语言、把治理译成流量入口、把生态译成盈利模式,谁就能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出乘法。未来的秦皇山,振兴故事可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从沉睡的资源到活跃的经济引擎,从斑驳旧貌到如画般山水画廊,从传统管理到精细高效的现代治理,秦皇山片区的精彩蝶变,是“红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数据显示,2024年,秦皇山片区4个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29.61万元,比2020年增长152%,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增长36%。
驱车进入秦皇山片区知识付费,主道入口处,一座气势磅礴的红景观——“秦皇勝旗”巍然矗立。它与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大秦水库遥相呼应,成为展示老区的新地标。不远处,苏陶旧居所在地大坪村也迎来新生,投入100万元进行绿美乡村,让红记忆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更加熠熠生辉。
片区还构建起“党总支部+党支部+党小组+党建”的“3+1”党建网格体系,配备20名专职网格员、355名,像神经末梢一样深入每个角落。2025年以来,通过“粤平安”系统高效处置网格事件1010,无论是排查安全隐患,还是调解邻里纠纷,都做到了快速响应、源头化解。其中,山心村更是荣获广东省“示范村”和“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为了让尘封的党史“开口说话”,山心村“两委”部翻阅清新区、四会市史志,追着老游击队员唠嗑,一口气收集红故事线余件,统统搬进秦皇山事迹展厅。村里还顺藤摸瓜,把兵工厂、伤兵站、炮楼等40余处遗址串珠成链,修缮苏陶旧居等10个红文物点,一条5公里红徒步线正式上线,边走边听边看,步步有惊喜秦皇山“变知识。
针对外出村民回村办事“途远、跑腿难”的痛点,片区创新思,在太平镇圩镇设立了秦皇山片区流动党群服务便民站。自2022年5月成立以来,这个小小的服务站已累计为村民办理各类事项超1000人次。无论是政策咨询还是证件代办,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都热情周到,真正把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让“有困难找组织”成为实实在在的承诺。
光有故事不够,还得让游客“留下来”。2023年3月,清远红映谷研学农旅发展带着1.2亿元“入场”,在秦皇山根据地建设研学项目,一期、二期已投资3000多万元,建有可提供500张床位的营房,容纳500人的餐厅、1000人的野炊场地、300人的研学教室和会议室、2000人的研学农耕园,还建有农业科普长廊、种植研学区、军事体验场、捕鱼体验区、野战体验区等功能区。目前,秦皇山研学运营军事化营房、野炊、农耕园、餐厅等场地,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沉睡的红资源,在新时代被,成为驱动发展的“金钥匙”。秦皇山片区深挖“红”的底蕴,做强“绿”的特,让产业经济蓬勃兴旺。
把“红”育符号升级为产业符号。过去,秦皇山也立碑、建馆、办展,但人流与资金流并未同步到来。转折点在于,红故事被拆解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二次创作的场景:一条5公里徒步线,把兵工厂、伤兵站、炮楼变成“沉浸式剧本”;一间间直播厅,让退伍老兵与乡村新闻官同框,把历史讲述为带货能力。红由此获得市场语言,文化与经济不再分家。
要想富,先修。片区下大力气破解交通瓶颈,2021年以来,区级投入约1895万元,拓宽道15.6公里、新建危桥2座、清理整治河道17.5公里,打通了郭屋纸厂村到白花村、大竹坝村以及通往肇庆广宁的“肠梗阻”。
村集体经济要发展,除了打造拳头农产品,还需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秦皇山片区4个行政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握“三块地”指挥棒,努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支部带动网赚、产业致富”的发展新子,探索“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村“两委”部带头种植,村民积极参与种植的发展氛围。
好山好水孕育好物。秦皇山片区精心培育的竹笋、蜂蜜、茶叶、灵芝,被打造成明星组合“秦皇四宝”。4个村拧成一股绳,成立惠秦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山心村建起秦皇山红文创电商产业展厅。这里成了网红孵化地,乡村新闻官、村部、退伍老兵齐上阵当主播。镜头前,乡村新闻官李木林熟练地展示着刚从山上采下的鲜嫩竹笋、泽金的蜂蜜,“家人们,咱秦皇山的宝贝,纯天然无添加!”直播间人气火爆。自2022年7月展厅建成以来,“四宝”销售额突破28万元,深山好货插上电商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如清远市金猜生态农业在山心村种植了约250亩高山茶和10亩五指毛桃,由金猜公司出资租地、提供技术、管理及雇请农户,山心村惠心合作社提供销售渠道,带动周边10名村民就业,增加月收入约3000元,创造了企业增值、村集体增资、村民增收的三赢局面。“以前地荒着,现在地生‘金’,大家劲足着呢!”山心村党总支、村委会主任罗锦锋感慨地说。同时,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整合500多亩闲置土地租赁给清远市红映谷研学农旅发展、清远市满山红农业科技、清远市秦皇山中草药科等,种植脆柿以及精、栀子、白芍等中草药材,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村集体收入秦皇山“变知识付费系统形记”。
2024年2月,山心村还与该农文旅公司合作,成立强村公司,按照3∶7的股份比例投入并享受年终利润分红。融合红元素与原始森林风的“秦皇·听泉山居”乡村度假酒店由强村公司建设运营。今年2月该酒店正式营业,配备56套风格不一的客房及26个特汤泉池,进一步优化旅游体验。山心村村民也通过参与酒店运营、农产品供给等方式实现口就业,共享文旅发展红利。
文明新风沐乡野。片区将文明创建、整治、移风易俗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让“软约束”变成“硬规矩”。2025年以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15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知识付费、讲堂等阵地,持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村民算清“人情账”“经济账”,勤俭节约、孝老爱德。村民钟金详、钟家庭获评清新区星级文明户,成为引领乡风文明的榜样。
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驻地,秦皇山红资源丰富,秦皇山片区纳入国家级红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党建执笔,红绿相融网赚,这片浸染着热血的红土地,正悄然发生着令人惊叹的蝶变。
从“空心化”到“网红打卡地”,秦皇山片区的跃迁,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激活资源的一套方。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群人,只是资源被重新“编码”——红文化被转译为IP,绿物产被接入互联网,沉睡资产被估值入市。这套转换器一旦启动,乡村就不再是被动的输血对象,而成为自带造血功能的经济单元。
把公共服务做成流量入口。流动党群服务站表面上是“办事大厅”,实则是“数据收集器”,谁家的孩子要上学、哪户的蜂蜜滞销,网格员第一时间掌握付费系统形记”,再反向匹配政策与市场资源。当治理颗粒度细到“一人一策”,村民对组织的信任度飙升,政策落地成本随之骤降。服务不再是单向度的给予,而成为持续互动的接口,为后续产业导入留住了,也预留了接口。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盘活红资源,以已修缮的10个红不可移动文物旧址为核心,向周边扩散连成红文旅研学线网、美丽乡村风貌带,将秦皇山片区打造成集红研学教育、休闲度假、森林康养于一体的游学目的地,通过旅游产业兴旺,推动秦皇山片区4个村委会实现强村富民。”太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美丽”本身产生复利。秦皇山没有走大拆大建的捷径,而是把“四小园”嵌入村民常生活,菜园即景观、果园即收入、花园即社交空间。乡村美学由此与生产、生态、生活同频共振。当颜值可以拍照、可以直播、可以二次,本身就成为吸引人才、资本、游客的磁石。美丽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中心。
借力红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东风,片区投入524万元,对69个自然村进行“精装修”。曾经的杂物堆、荒草地摇身一变,成了精致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如今,43个村已完成净整洁村或以上级别的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率达89.58%。“四小园”星罗棋布,房前屋后花果飘香,村容村貌实现了华丽转身,村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常。
用“轻资产”撬动“重资本”。财政一次性投入524万元做提升知识付费,引来1.2亿元社会资本跟进研学;修桥铺,企业负责内容运营。更巧妙的是,村集体只当“导演”,不背“包袱”,土地、劳务、农产品由村民提供,品牌、渠道、客源由企业打通,收益量化到每家每户。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知识领航者http://chwz88.c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