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简朴生活,自然会让我们想到“省吃俭用”这个词。以我的理解,所谓省吃俭用,就是用比较少的生活资源去过一个正常的生活。省吃俭用不等于不吃不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我们不会缺知识付费,该花的钱绝不吝啬。拿我夫人来说,家里的吃穿用度,一般都由她去采购,她有一个“囤”的习惯,日常生活之所需,总是要多储备一些,以防不测。她的这个做法,让我们在期间深得其益生活的快乐,为此我专门写了《为夫人的“囤”正名》。再比如,岛里的亲属若因病或其它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夫人是很舍得掏腰的网赚,一次资助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从未眨过眼。但是那些非必需品,尤其是带有一点奢侈性的开销,那就要考虑考虑了。我们常说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夫人那里,或许这才是省吃俭用的一个根本。前些年,尽管养老养小手头有些拮据,而小日子依然被她打理得有滋有味儿。虽说在经济上不是很富足,可家里温馨的气氛却是十分的充盈。
其实我心里明白,夫人的做法是无可非议的。而且长期生活在一起,她的简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节水、节电、废物利用等许多事情网赚,我与夫人逐步有了默契:洗手洗脸,必须在水龙头下放一个脸盆接着;家里坏掉的灯具,全都更新成LED新光源,而且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陪夫人去逛市场,对她不厌其烦的价格比对,好像没以前那么烦了;儿子和孙子穿不了的旧衣服,只要是合我体的,绝不扔掉;有事出门,只要不是太急,一般选择坐公交;夫人积攒和处理废品,我也由过去的“”变为现在的“搭手帮忙”…。
简朴,被的人贴上许多美好的标签,在埃默里斯看来,这大概源于和自利两个方面。这一方面,较好理解,千百年来,人们把简朴看作美德知识付费,也当作美好的生活方式。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中国人耳熟能详。在国家,节俭和简约同样受到无数思想家的推崇,而奢侈则被视为缺陷。那么自利呢?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简朴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让你从中受益。
废物如何利用也是绞尽了脑汁。穿过的旧衣物,如若是棉的能吸水的,就剪拆开来做抹布。买东西拎回来的包装盒、纸质手提袋一类,统统积攒起来留作它用,实在用不上了就卖了废品,弃之是断不可以的。有一次看电视的一档节目,那位曾在电视剧《水浒》中扮演王婆的演员,介绍她如何将面袋做成洗碗布,既好使又省钱。于是,她又效仿这位嘉宾的做法,将家里闲置的面袋按一定尺寸裁剪开,缝成一块一块的洗碗布,并作为一个成功经验四处推广。
洗衣服本是居家过日子的一桩大活儿,很费体力的。可在我们家,除非床单被罩一类大件的衣物,但凡能用手洗的就绝不用洗衣机。为此,我送她一绰号——“另一台洗衣机”,而她却以此为荣,并无反感的意思。洗衣服用过的废水,装满大盆小桶,摆在卫生间的台面和地面,备以二次利用——冲马桶。
不论夫人是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她的行为告诉我:快乐不等于拥有一切,幸福不等于尽享,简朴生活亦有它的真趣!
是的,有人认为将物质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才能远离和的;有人认为,提早培养省吃俭用的能力,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保障,万一生活陷入困窘,也不至于过得太过悲惨,等等。这些解读都没错儿,但是不能忽略了,简朴也会给人带来快乐。
夏季室内降温,家里本已按了空调,却还要放一台电风扇,空调一般是不开的。三伏天实在酷热难耐,不得不少开一会儿空调,也把温度调到26℃以上。孩子们要求再调低一点,她却说,我调的这个温度是的(经查找相关文件,还真做过这样的)。
譬如:家中照明的灯具,装修时安的都是白炽灯,搬进新居不久全部换成了节能灯,这当然是应该的,问题是“灯火管制”过于严格。晚上若是孩子们在家里过夜,房间里的灯亮得时间长了,指定一遍遍地去督促关灯睡觉,说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能太熬夜了。其实我明白,这里一半是关怀,一半是怕费电。
此前,对于夫人的简朴行为,我是从“绿色”“低碳生活”的角度给予肯定,而且写了《家有低碳达人》,借以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直至最近看了美国哲学教授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所著的《简朴的哲学》一书(尚未淘到原著,只在网上浏览了若干书评),又为简朴的生活方式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
因为在家庭日常开销上的“抠门儿”,儿子和女儿对她颇有微词。在人前,我要为夫人主持,她的声誉,常常两个孩子不明事理:“既已享受着你妈省吃俭用所带来的实惠,却又为何对她精打细算的好习惯?”可在我的内心里,对夫人的一些做法,有时也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提到快乐,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即把快乐与高消费联系到一起。我们或许对网上的炫富行为,却几乎都难以去体验富裕的生活。追求富裕生活带来的幸福,这当然不是,但不能地以为简朴生活等同于苦日子。我们欢迎消费拉动内需,但被消费主义,简朴更重要的内核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一篇文章说得好:简朴生活是自愿放弃名利的追求、物质的,进而饮食,注意健康,惜物惜福,物尽其用。这种选择是自愿的、心甘的,所以不会觉得辛苦。在这种心情下,生活每一细节,都可能成为潜心的内容,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平安和喜悦体味简朴生活的快乐。在这里,简朴的快乐被上升为一种知足常乐的境界。
我的夫人是在穷人家出生长大的孩子,长期过惯了穷日子的她,即便是后来的生活条件相对宽裕了,吃穿不愁了,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
简朴生活的快乐,有时还源自精打细算的智慧。不妨再举一例体味简朴。到市场买菜或是其它日用品,夫人一般要货比三家,哪怕能省出一毛钱,也不惜付出自己的脚力。但有些时候,也会激发出她的潜能。在超市里,她会四处搜寻那些快要过期的打折商品,若是淘到中意的便宜货,回家后依然透着满脸的兴奋。她说这是从网上学来的,叫“薅羊毛”。所谓“薅羊毛”,原本是春晚小品白云大妈的一句台词,现在已经变成了网络用语,开始指得是网赚一族利用各种网络金融产品或红包活动,推广下线,抽成赚钱,后来定义越来越宽泛,延伸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参与商家的各种减免优惠活动,应当属于“薅羊毛”的范畴。这话从缺少网络知识的夫人嘴里说出来,着实让我有些吃惊!
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不便逐一赘述。有时我也劝她:“现如今咱家不比从前了,算得上衣食无忧了,撑不着可也饿不着,该享受就享受吧,何苦把日子安排得那么紧巴?”你猜她怎么说:“每个月挣一千元我是这个过法儿,挣一万元我也是这个过法儿,穷日子过习惯了,这辈子改不了了知识付费。”!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知识领航者http://chwz88.cn/news/